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乡村振兴的文化重塑

    信息发布者:福山村
    2019-07-11 14:59:09   转载

    “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生态、社会的系统性工程。但在城镇化、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,乡村文化面对城市文化的冲击,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。如果农民对乡村文化失去信心,乡村社会丧失文化强有力的支撑,承载着农民美好愿望的乡村振兴是难以实施和实现的。

    因此,如何重塑乡村文化、建设好乡村文化,理应成为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价值诉求,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诉求。”

    01.jpg

    一、乡村文化的重要性

    乡村文化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其重要性,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维护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一点无论应用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同样的道理,而多年来,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促使我们对乡村文化进行再梳理、再认识。

    由此来说,重塑文化是对乡村保护与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。

    1.乡村文化的历史意义

    乡村文化不仅是农村居民的精神之源,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。这其中既包括农业生产遗迹、古宅民居、木雕、石刻、剪纸等物质文化遗产,也包括节庆、民俗、礼仪、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  目前,中国农业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,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首位。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,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明提供精神营养,使中华文明以独有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
    乡村振兴的文化重塑

    2.乡村文化的现实意义

    生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。

 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。

    当涉及到乡村振兴时,乡村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,众所周知,乡村经济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产业的发展,将文化内容融入其中,通过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,推动乡村经济发展,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。

    而我国乡村文化历史悠久、内容丰富,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,这是现实中可即刻利用到的资源,将乡村文化变现,就是未来振兴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  乡村振兴的文化重塑

    3.乡村文化的未来意义

    乡村文化是否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与价值,这是许多人都在怀疑的命题,是否会被城市文化所替代,是许多人担忧的问题。

    其实,现代化确实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目标,但实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乡村社会和乡村生活的终结。

    只要乡村社会存在,乡村文化就不会消失,作为中华文化根脉的乡村文化不会轻易地被城市文化所替代。即使乡村社会变迁,乡村文化也会以新的姿态、表现形式应对城市文化的冲击,适应新的环境。

   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,这些目标无不与乡村文化有关,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灵魂与价值指引。

    乡村振兴的文化重塑

    二、文化重塑的困境

    1.乡村文化的埋没

    一方面,由于人口的流动,文化传播媒介和手段的变化,以祠堂、戏台、集市等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走向衰败。

    而最严重的则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,一些传统手工艺品销售市场日益萎缩,技艺传承人面对生活压力,主动放弃传统技艺,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,这其中已有数不清的民间手艺走在了消亡的路上。

    乡村振兴的文化重塑

    2.村民文化与价值观

    乡村经济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同时,也改变着农民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共识。

    现在的农民更多产生了功利化、理性化的价值认知和认同,农民对自然的敬畏日益淡薄,生态伦理遭到破坏,道德底线失范,因利益冲突带来乡村社会关系的矛盾与紧张,人际关系呈现出冷漠化、疏远化。

    当下,我国乡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,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尚未构建起来。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下,过度追逐现代性时,将会让乡村文化原有的价值理念显得苍白无力。

    三、乡村文化的重塑

    1.教育的重视

    在广大乡村,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,要加大对乡村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投入,改善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,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,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,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,增强其文化意识和主体意识。

    由于人口流动带来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变化,所以,要根据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路径。针对留守妇女,应利用农闲时间、开办文化补习班,开展适合其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,使其在参与中提高文化水平,提升文化自觉意识。

    把乡村教育复兴起来,否则未来人才就是个问题。留守儿童也好,流动儿童也好,流浪儿童也好,他们急需的就是现代教育支撑,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素质,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从事现代化的工作,没有现代化的工作就没有现代化的收入,由此就会进入恶性循环。

    将文化自觉作为培育农民文化意识的前提,文化自觉是指“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对其文化有‘自知之明’,明白它的来历,形成过程,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”。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,理应主动地去了解、明确自身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,特点及未来走向。

    乡村振兴的文化重塑

    2.文化的传承

    文化的血脉要很好地传承,有几个方面的涉及。

    一个是乡村中世世代代累积的家训、家风、家教,那是乡村中文化的精华,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的文化。

    二是培养新乡贤,因为乡村的治理和城市不一样,乡村治理要求更加的细致,甚至涉及到了家家户户的问题。因此需要由乡贤来做好衔接,让国家意志能达到家家户户。

    三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。

    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,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是对乡村文化资源数量、存在状态的了解与掌握,更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再认识。及时了解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村落、古祠堂、曲艺、手工艺以及农业生产技艺等具体情况,梳理文化资源,制定系统性的规划和保护措施。

    乡村振兴的文化重塑

    3.市场的运用

   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。

    在乡村文化重塑中,要鼓励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、文化产业的经营等环节引入市场机制,使市场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
    通过承包、合作、股份制等方式,将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引入乡村,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。

    运用新媒体资源,将产业链打开,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,这既是一种乡村的符号卖点,又是一次产业的进阶,将乡村文化从保守、封闭的环境下解放出来,积极地面对市场、融入市场,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乡村文化市场机制,以市场的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,汇集文化力量,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。

   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,复兴乡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方面。

    若没有文化做支撑,即使物质再发达、再丰富,也只是一个躯壳,没有内涵,缺乏灵魂,唯有灵魂的注入,也是文化的提炼,乡村的振兴需要这些存于百年千年的灵魂,不仅仅是提升生活的品质,对于任何乡村,文化都是抹不去的符号,是振兴的根。

    03.gif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